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4-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发挥各方优势,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建立“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学生”五级防护网,构建以心理健康教育课为主渠道、以危机预防与干预为主线、以心理咨询和心理素质拓展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一是发挥专业学科优势。学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由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与辅导员共同承担,建设课程的公共邮箱,师生共享各种心理健康资料,将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目前,这门课程已经被列入国家级精品课程。此外,还先后开设了10门心理健康教育通选课程。二是发挥专家优势。专家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谋划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督导,参与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展专题研究,提升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三是发挥学工系统的优势。学工部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合作,每学期举办一次大型“心理健康教育周”活动,营造全校师生共同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学校坚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融合,努力把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工作。学校要求辅导员每学期至少和每个学生宿舍成员集体谈心一次,每学年至少和每个学生一对一正式单独面谈一次,每个星期坚持周末晚点名,就一周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情况和学生进行集中交流,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苗头,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解决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努力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问题。成立中南高师就业联盟,拓展就业市场,保证学生就业率。建立校领导接待日制度,经常召开各种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学校定期开展桂苑之歌、寝室文化节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帮助学生释放心理压力。

  上海海洋大学:

  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通过强化工作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关键作用。学校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一是经费到位,设施先进,为专业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其中60%以上用于专业队伍建设。学校还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中心面积近400平方米,设有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测验室、放松训练室等,具备开展心理测量、治疗技术的培训和实践条件。二是搭建平台,稳步推进,不断加强专业队伍理论和技能培训。学校搭建校内日常培训、市级专题培训、对外交流培训三大平台,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对专业队伍进行系统性的日常培训和督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一些专职辅导员大多拥有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或上海市学校心理咨询师中级证书。三是注重科研,兼顾教学,提升专业队伍的研究能力和理论水平。学校设立心理研究专项经费,定期发布心理专项课题指南,鼓励专业队伍开展研究工作。两年来,学校专业队伍先后承担了32项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课题。同时,学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学生必修课,纳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施方案,把专职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作为考核指标。

  加强学生骨干和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通过培训发挥学生骨干在开展朋辈辅导和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危机初期识别方面的积极作用。学校开展面向学生骨干的培训与指导,每学期对学生干部进行至少两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及危机初期识别能力的培训,开展对学生团体的培训与指导,注重加强对心理社团等学生团体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将团体辅导等技术灵活运用到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另一方面,学校通过整合人事、教务、工会、学工等部门的相关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纳入新进教师的培训计划。将专业课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工作作为学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指标。从今年起,学校还把研究生导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情况纳入今后4年的学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发挥他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支撑作用。学校积极整合社会资源,聘请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17名专家组成了专家队伍。一是提供决策咨询。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论证会、研讨会等,邀请心理健康教育知名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和论证。二是开展专项培训与督导。学校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或小型案例督导会,请专家对学校专业队伍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与督导。三是指导临床危机干预。学校每月邀请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专家开设专家门诊,并对自杀、伤人等严重危机事件提供专业指导和临床干预。几年来,专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多项专业意见和建议,开展了30多次业务培训和督导,开设门诊20余次,成功干预各类临床危机事件近10次。

  南京大学:

  以课程建设为重点强化心理健康教育

  南京大学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注重大学生心理成长与行为训练,建立健全了一套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收到较好效果。

  探索建立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实践,学校形成了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建设成为“问题—经验—学科三位一体的综合课程”的思路,努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做到课程体系独创,教学思想和方法独特,教学手段新颖。在课程设计上,强调从大学生心理实际出发,注重心理学理论学习,强调心理实践应用,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课程,做到大课小课相对应、前后课程相呼应、系列课程和兴趣课程相辅相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体验与互动式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录像、音乐等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感受能力。

  形成“系列课程”与“兴趣课程”两条路径。“系列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问题设计的课程,属于“问题—经验”的课程模式,对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学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要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学”、“职业生涯发展设计”、“幸福心理学”和“自我拓展训练”等系列课程。“兴趣课程”主要是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对心理学知识和学科的兴趣开设的课程,属于“经验—学科”式的课程模式,具有知识性和普及性。学校开设了“心理学概论”、“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健康与变态心理学”等课程。“兴趣课程”的开设可以随着学生的需要增减,满足学生对心理学的不同需要。

  突出三大教学特点。一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侧重新生适应与学习、人际交往的心理调适。“生活生涯发展设计”侧重大学生生活中异性交往、恋爱等方面的心理适应。“幸福心理学”主要是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帮助大学生在问题中学习,在挫折中成长。“职业生涯发展设计”侧重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和择业就业技巧的学习。“自我拓展训练”课程目的在于协助学生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增强对现实的适应能力。二是革新教学方法,加强互动体验。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心理的体验和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课堂里形成一种和谐愉快、乐观向上的教育气氛,注重体验与互动式教学,强调体会个人的心理感受和生活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的角色是引导者,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乐趣。三是重视实践教学,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注重将课堂教学效果渗透到学生人格塑造、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应用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学校通过学生心理协会、心晴工作室和心理保健员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活动体现教学效果。